秦始皇为什么要修筑万里长城?恐怕是被一个人给骗了
古代修筑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,早在春秋和战国时期,各个诸侯国为了防卫自身,纷纷建造了“互防长城”。不过,那时的长城在规模和标准上都远远不够,长度也相对有限,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长城。虽然前人对此有过多次尝试,但真正让长城得以发展的则是秦始皇。他不仅将战国时期各国的长城连通并进行了修复,还在北方新建了“拒胡长城”。
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第六年,著名将领蒙恬被派遣率领三十万雄兵向北进击匈奴,取得了河南的土地,并效仿前人的做法修筑了长城。这座长城“西起临洮,东至辽东,绵延一万余里”,因此获得了“万里长城”的美称。
秦始皇为何要在北方建立这样的万里长城,显而易见是为了抵御来自北方的胡人。正如贾谊在《过秦论》中所言:“却匈奴七百余里,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,士不敢弯弓而抱怨。”长城无疑起到了阻挡胡人的重要作用,为当时秦国的农业生产营造了一个较为平稳和安全的环境。
表面上看,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似乎是一项战略性的决策,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涉及到一个广为流传的谶言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中记载着,始皇帝曾派韩终、侯公和石生前往寻求不死之药。在巡视北方边疆时,来自燕国的卢生在海上游历归来,他因祈求鬼神之事而奏请上奏了一本奇书,书中豪言“亡秦者胡也”。这让秦始皇十分震惊,以为书中的“胡”指的就是对中原构成威胁的匈奴。
展开全文
秦始皇对此异常重视,意识到匈奴长期以来不断骚扰中原国家的边境,严重威胁了秦朝的安危。因此,他不仅立刻命蒙恬带领三十万大军对匈奴进行打击,成功夺回了河套地区,还着手修建万里长城,以此作为对抗匈奴进一步侵扰的防线。
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令人感到意外的是,书中提到的“胡”并非秦始皇所忧虑的匈奴,而是他始料未及的“胡亥”。显然,秦始皇被卢生的虚假谶言所欺骗,虽然这一点并非历史的重点,但它却给历史带来了意外的讽刺。
当然,如果仅仅归结秦始皇修筑长城的原因于“亡秦者胡也”,恐怕未免有失偏颇。长期以来,胡人对中原地区而言就像是一种可怕的魔鬼,他们对于边境的威胁如同一场没有尽头的梦魇,骚扰、抢夺使得无数边民饱受苦难,而整个帝国也在屡屡耻辱中挣扎。如果仅凭派遣庞大的军队来进行镇压,显然无法根本解决问题。因此,修筑长城既是应对胡人威胁的长远之策,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明智选择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